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邮政业绿色低碳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注意节约环保,杜绝过度包装,避免浪费和污染环境,建立与绿色理念相适应的法律、标准、政策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作出部署,为邮政业实现绿色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把邮政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树牢绿色发展理念
厚植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邮政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行业改革发展始终。
坚定向“绿”而行。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也是新时代邮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行业年均增速超30%,2024年业务量超1750亿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包装物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等突出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绿色邮政为目标,以实现绿色转型为主线,以全链条协同治理为重点,优化运输结构,加强快递包装治理,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坚持“绿”“新”融合。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融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邮政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丰富的应用场景、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既是绿色发展的重点实践领域,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应用场景。要坚持以科技驱动行业绿色转型,积极抓住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加快行业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提高资源效率、环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加速生产方式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不断壮大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提升低碳化运行的效能。
坚持“立”“破”并举。快递包装绿色治理主体多、链条长、领域广,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立新破旧是个系统性工程、渐进式过程。今年新修改实施的《快递暂行条例》,首次增设“快递包装”专章,填补了快递包装治理制度空白,标志着行业绿色治理进入新阶段。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快递暂行条例》,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努力破解绿色转型内生动力不足、全链条协同治理力度不够的问题,努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各部门协调联动、生产各环节各负其责的行业绿色发展新局面。
深化改革攻坚
实现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点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坚持以改革精神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着眼全局重顶层设计。2018年以来,先后推动出台与绿色理念相适应的邮政领域法律法规6部、标准27项、政策10余项,构建起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四梁八柱”。推动建立覆盖快递包装研发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处置的法律标准体系,积极参与邮政业碳排放国际规则研究制定,研制行业碳排放核算标准,将光伏发电使用量等4项指标纳入行业高质量发展统计指标。深化试点示范,聚焦扩大应用场景、培育循环模式和强化政策支持,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组织参加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
调整结构促节约集约。注重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巩固“一单制”“一票制”的物流服务形态,发挥综合交通的组合优势,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做大航空运输规模,开通国内高铁和国际班列快递专线,拓展海运邮件快件航线,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提高运输服务的综合效率。统筹枢纽节点、骨干网络、末端设施布局和建设,推动物流基础设施布局与产业布局相协同,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协同与信息互通,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提升供应链的协同效率。注重优化行业用能结构,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政策,持续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分拣中心和绿色网点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分拣设备、运输工具等设备升级。全行业光伏年发电量超2亿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保有量超7万辆。
聚焦“四化”抓包装治理。紧扣运单“瘦脸”、胶带“瘦身”、纸箱变薄、循环复用,接续实施5项绿色工程。截至2024年年底,全行业电子运单代替纸质运单,中转环节循环包装基本实现全覆盖,胶带宽度减少25%,同城快递使用可循环包装比例达9%,年回收复用质量完好的瓦楞纸箱超8亿个。推广智能装箱算法,根据货物尺寸、重量、品类和运输需求,自动选择最合适的包装箱型并优化装载,实现包装耗材减少近20%。推动印发实施《快递包装重金属与特定物质限量》等强制性国家标准,持续深化治理,有毒有害包装、过度包装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快递包装标准化、循环化、减量化、无害化水平持续提升。
科技赋能助绿色转型。坚持科技创新赋能行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实现全链条低碳转型。推广使用智能分拣、智能安检、智能信包箱、智能云仓以及无人车、无人机等设施设备,规模以上分拨中心基本实现全自动分拣。以现代信息技术重塑传统物流作业流程,实现对网点运营和千亿级数量快件的全流程线上管理,通过优化调度、科学配载、优化线路提质增效、减污降碳。通过发挥网络和数字优势,更深融入产业链和供应链,提供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服务,为上下游企业提供绿色快递物流解决方案,助力整个产业链条的绿色低碳运行。
强化协同促联合共治。加强部门联动,积极参与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完善垃圾分类、“无废城市”建设等协作机制。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执法力度。强化全链条治理,鼓励寄递企业联合上下游加强信息对接,推动寄递企业与上游电商、生产商加大一体包装、定制包装、原发包装力度,实现源头减量,目前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5%。持续推进邮政业环境污染治理属地责任落实。开展“邮来已久、绿动未来”主题宣传,组织绿色快递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活动,推动形成绿色用邮氛围。
保持战略定力
全面提升邮政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我们将始终恪守绿色价值取向,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为奋力谱写交通强国邮政篇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行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邮政领域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绿色邮政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与转化机制,培育拥有“源头创新”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健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约束机制。完善快递包装循环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落实交通运输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推动地方政府落实邮政业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制定邮政业碳排放核算行业标准,推动建立健全邮政快递业绿色低碳产品检测、评估、认证体系。全面建立快递包装绿色标准体系,积极参与绿色邮政国际标准制定。从法治层面推动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使用光伏发电为快递分拨中心提供电力,正在成为企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图为中国邮政厦门邮件处理中心屋顶光伏发电项目。
全面挖掘行业减污降碳潜力。统筹农村地区寄递物流资源,鼓励邮政、快递与交通、商贸、供销等合作共用末端配送网络,促进设施整合、集约利用。强化与交通基础设施集中布局,充分依托综合交通枢纽,激发多式联运的潜能,实现跨领域、跨区域和跨交通运输方式顺畅衔接。跟踪节能降碳新技术、新设备发展态势,聚焦行业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围绕包装重复使用、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供应解决方案等开展研究和科技创新,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运用大数据、区块链及可视化、智能化技术,加强运输、仓储、分拣、配送等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合作共享,实现全链路物流碳足迹管理,促进供应链协同降碳。推动绿色建筑、智能设备、自动分拣、光伏发电、新能源车、低空配送、绿色包装一体化减碳,打造行业领先的物流供应链绿色发展新模式。
抓好快递包装全生命周期治理。聚焦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全生命周期,推动形成“前端协同减量、中端循环替代、末端回收利用”的闭环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健全绿色采购制度,推动《限制快递过度包装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向上游电商企业、商品包装企业传导,精准治理大箱小用、包装层数过多、胶带过度缠绕等问题。推广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经验,拓展政务、生鲜、医药等循环包装应用场景,推动质量完好邮件快件包装的复用。探索发展“互联网+回收”新业态,积极与资源回收型企业合作,推动快递包装废弃物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实现商业化发展。
全面发挥各主体协同共治作用。坚决扛起行业绿色发展工作责任,加大生态环保监督执法力度,协同相关部门和电商企业、商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企业开展同步治理。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监督寄递企业落实绿色转型统一管理责任,加强内部制度建设、绿色采购和规范操作,统筹兼顾基层网点生态环保成本,构建总部与网点绿色发展利益共同体。引导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建立绿色包装联盟,促进行业自律。加强行业绿色宣传,培养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社会公众使用绿色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