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9月,青岛地铁已建成8条线路、352公里运营网络,172座车站分布全城,另有8条线路在建。
依托这一成熟交通体系,近日,青岛顺丰与青铁商业深度合作,利用地铁8号线闲时运能,实现“地空联运”轨道物流模式。该模式整合地铁跨海接驳、末端无人配送、航空联运及双向运输等功能,开启轨道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新篇章。
创新载体:
快递“乘”地铁,解锁物流新场景
近日,青岛地铁8号线迎来一批特殊“乘客”——顺丰自主研发的满载快递专用笼车准时进入青岛北站。在专业人员的高效协作下,卸货安检、二次装车、垂梯转运等环节行云流水,一系列操作规范有序。列车进站后,笼车被精准推入专用立席车厢。仅耗时37分钟,这批快递便穿越8号线海底隧道,顺利抵达胶东站点。早已等候在此的顺丰小哥,迅速将笼车接驳至无人配送车,无缝衔接转运流程,向机场转运中心疾驰而去。
“这比货车快太多了!”现场的青岛顺丰小哥难掩兴奋,感叹道,“快递搭上了地铁的‘顺风车’,不仅速度大幅提升,还彻底摆脱了堵车和恶劣天气的困扰,运输时效和稳定性都有了质的飞跃。”而青岛地铁全域网络的支撑,更让这种高效体验有了延伸的可能——未来随着在建线路的贯通,顺丰快递的“地铁出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触达城市更多角落。
提速增效:
跨海直达运输,时效提升超55%
青岛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运营规划组负责人宁金山介绍道:“正常情况下,散货航空件从市区运输到转运中心,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一旦遭遇恶劣天气或交通拥堵,运输时间更是难以预估。而地铁凭借严格的运行时间表,能够确保准时发车和到站,有效规避了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即便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地铁也能照常运行,这为快递运输的稳定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青岛顺丰正在积极试行轨道物流集货与散货双向运输,致力于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通过地铁8号线接驳顺丰速递青岛北站和胶东站两处同城集散点,全程运输仅需约1小时20分钟,运输时间大幅缩短了55%以上。更关键的是,青岛地铁网络与胶东国际机场、青岛站、青岛北站等交通枢纽的深度联动,让青岛顺丰构建起“高铁+地铁+航空”的多式联运闭环:快递可通过地铁快速抵达机场,搭乘航班飞往全国;也能借助地铁衔接高铁,依托潍烟高铁等线路形成的胶东半岛高铁环线,快速辐射烟台、日照等周边城市,实现区域内货物“当日达”“次日达”的高效流转。
这种“地下-地上-空中”三维立体物流运输场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物流运输效率,让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规划货物运输和配送时间,显著增强了物流计划的可靠性,更有力推动轨道交通从单一客运向“多式联运”转型升级,为青岛打造区域物流枢纽奠定基础。
战略升维:
构建智慧物流网,引领行业绿色变革
青岛顺丰的“地空联运”模式,绝非简单的运输方式叠加,而是从物流生态底层出发的战略升维——以青岛地铁 352.1 公里运营网络为根基,联动高铁、航空等核心交通资源,构建起“覆盖青岛、辐射山东、联通全国、对接全球”的全域智慧物流体系,这一布局正重塑区域物流格局。
从资源整合维度看,青岛顺丰深度挖掘地铁闲时运能,结合胶东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优势与潍烟高铁环线辐射力,打造“地铁接驳集散+高铁区域中转+航空跨域速运”的三级运输链路:青岛本地货物通过地铁网络实现“门到站”高效集散,再经高铁快速输送至烟台、日照等周边城市,跨省长距离运输则衔接航空货运,形成“6小时同城圈、8小时省内圈、24小时全国圈”的时效矩阵。这种全域联动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物流的时空壁垒,更让青岛从“物流节点城市”升级为“区域物流指挥中心”,为胶东经济圈产业协同提供了物流支撑。
从绿色发展维度看,这一战略布局更赋予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青岛顺丰通过“地铁 + 高铁”替代部分公路货运,大幅减少燃油货车使用量——仅轨道物流环节,每年即可降低数千吨碳排放,而向烟台、日照等跨区域运输中,“高铁 + 地铁”的绿色组合,进一步推动区域物流碳减排规模化落地。同时,依托地铁既有网络减少新建物流通道的资源消耗,以集约化发展践行循环经济理念,为物流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青岛样本”。
在保障市民出行优先的前提下,青岛顺丰正持续深化与青岛地铁的协作,结合在建地铁线路规划,优化站点物流接驳点布局,探索“轨道+低空物流”新场景。未来,青岛顺丰将继续以客户需求为核心,进一步着力构建“地空协同、多维互联”的立体物流生态网络,深度链接优质合作伙伴资源,打造时效更快、体验更佳的全链条物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