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人民心中,义乌是最会做小商品生意的地方。
然而,少有人知道在北方山东,藏着一个中国最大的批发市场。
这座城市就是山东临沂。
与义乌从古至今传承的经商文化不同,山东临沂和大多数普通城市一样,一直传承的是刻在骨子里的农耕文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临沂迅速完成了从农耕文化到经商文化的蜕变。
临沂仅用20年的时间发展为“中国大集”,成为中国最大的批发市场,仅用30年,又跃升为中国的“物流之都”,至今仍在不断升级。
有人这么形容临沂的批发市场之大:如果在每个店铺只逛一分钟,不喝不吃不休息也得近50天才能逛完整个批发市场。
据统计,去年,临沂批发市场年总交易额仅比义乌低80亿元,为6605亿元,而物流交易总额更是突破万亿大关,为1.0074万亿元。
这让人不禁好奇,临沂是如何完成从农业经济到商业经济的大步伐跃迁?
一
改革开放前,临沂可谓是交通闭塞,舟车不通的农业地区。
改革开放后,随着地摊商业模式的兴起,当地农民自发在人流量大的城区摆摊售卖货物,形成了集市。
由于这样的集市一周才出现一次,再加上集市比较混乱,难以满足需求。
当地部门主动学习南方的商业模式,于1981年建立起第一个正规市场——“西郊大棚”,主营百货零售。
随着西郊大棚首个集市的建立,这里很快就得到许多南来北往的商人青睐,并依次进驻临沂,为市场注入了活力。
摊位不够,外地商人就在市场外摆摊,甚至摆到了旅馆的院子里。
原本一周一次的集市,最后变为天天集市,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零售渐渐供不应求,市场的很多商人干脆搞起了批发。
到1986年,临沂正式进入市场批发时期,当地很多村子和工商部门合作,先后办起了纺织品,五金钢材等众多品类的批发市场。
随着市场的发展,2005年,临沂的专业市场版图已扩展至68处,成为数十万人的就业引擎。
市场日均吸引客流超30万人次,年成交额突破400亿元大关。
在当地部门对批发品类不重复的严格规定下,如今临沂已经发展到136处专业批发市场,6.22万多家门店,其中包含了27大类商品。
换句话说,生活中所有的需求品都能在这里找到。
有人举例,在临沂的批发市场,东拼西凑零件,都能组装一辆汽车。
品类繁多吸引顾客,顾客众多吸引商家,临沂以滚雪球的方式一路发展到中国最大的批发市场,被称为“中国大集”。
有庞大的批发市场,自然衍生出另一个行业——物流。
进入21世纪,当地部门认识到物流是提高交易效率的关键,紧跟时代思路,大力改善、升级物流。
2008年,大型物流园区启动建设。
幸运的是,临沂恰好位于中国东部京津冀经济圈的中心,北连距离558公里的北京,南连524公里的上海,像一根扁担的支点一样,挑起了南北两地的经济。
作为东西南北的枢纽,临沂无论通向哪里都非常方便,临沂很快发展到3000 多条公路运输路线,能直达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
另外,大集促进了物流的低成本,相比国内其他地方,物流价格要平均低于30%。
以一张台球案为例,从上海直接发快递到新疆,运费需要320元,用时15天,然而从上海发到临沂,再从临沂发到新疆,运费只需120元,用时竟减少到10天。
凭借地理优势和大集市的活力,2010年,临沂荣膺“中国物流之都”。
回望临沂的发展,临沂正是凭借大胆尝试,抓住了商业先机,实现了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二
没谁会一如既往辉煌,临沂深知时代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并未因抓住了一次的时代机会而选择一劳永逸。
在时代潮流的变迁中,临沂也要面对不确定的压力。
一方面,随着全国各地交通的改善,临沂要面临周边城市打造批发市场的行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临沂要面临电商冲击统批发市场的压力。
为了赶上商业时代潮流,当地部门极力推动大集市的转型,从线下交易转战为线上交易。
于是,急于变化的众多商家也向电商转型,毕竟转型到一个新领域,市场经济并没有达到新的突破,只是不温不火。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20年的疫情,反而将临沂推向另一个新行业的金字塔端。
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危机,众多商家一窝蜂似的扎入了直播带货行业。
临沂本就有较大规模的市场货源,这犹如给直播带货注入了活水,吸引了一大批主播驻扎临沂,就此临沂又被冠以新的名头“直播电商之城”。
不到一年时间,直播带货就带来了超过100亿元的总交易额,竟占临沂电商总交易额的50%之多。
到了2022年,直播带货交易额已超500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如此佳绩,自然离不开庞大的直播群体支撑。
据统计,仅在某手、某音两大平台注册的临沂用户就超过1460万。
其中,拥有一百万以上粉丝的带货主播用户就超过500人,其中拥有500万以上的粉丝占25位,拥有1000万以上粉丝的占6位,年销售额超过五千万的就有29位。
除了转型电商行业以外,临沂在市场规模扩大、物流升级方面从未停下脚步。
临沂深知商品全球化是当下的潮流,为此开通多条到达全球的货运通道:
27条中欧班列、4条通达欧亚的TIR(国际公路运输)线路、340条连接周边7大港口的近远洋航线等。
自从临沂开通跨境路线,步入国际贸易后,临沂的大集深受亚欧大陆的喜爱。
这也为临沂带来新的机会,国家把临沂列入了跨境电商试点。
借此机会,临沂迅速扩大规模,跨境电商一路增加到20家,覆盖到出口商品的全品类,并建设了40处海外仓。
为了赢得出海先机,临沂每年都会组织千家企业组团跨境,到20多个国家搞促销,拿订单,2024年更是完成61亿的交易额。
努力赶路的人从不被辜负,2024年,临沂的进出口交易总额达到了1691.9亿元,其中跨境电商占到280亿元,比2023提升了30%。
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时代风潮,临沂的发展一直在突破的路上。
三
有人可能会说,临沂能有如此成就,是地理位置占据了优势。
其实,临沂有地理优势没错,但最关键的还是人为因素,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当地政府相关部门。
改革开放初,还是一个对“投机倒把”的商业交易概念比较模糊的年代。
很多地方宁可选择保守求稳发展,也不愿意以身试险,而临沂能选择大胆尝试,可见当地的魄力和见识非凡。
其次,当地政府提出的“一品一市”的审批原则。
明显,这样的原则就会让不同品类商家协同共赢,少了相互竞争,免了市场的恶性内卷。
相反,“一品一市”的原则,既吸引了不同类商家的加入,也一站式地解决了客户需求,节省了客户时间,如此以往,提升了客流量,又吸引了商家,随之市场的雪球越滚越大。
在那个年代,临沂能有如此长远的商业见识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
最后,就是临沂政府的包容与支持。
在改革开放初期,当地商户摆小摊时,临沂相关监管部门不仅没有驱赶,还想着如何能让群众规范经营,并投资建设了西郊大棚市场;
据一个义务商户陈文彪的描述,1985年跟随舅舅在“西郊大棚”租下了摊位卖纽扣,当地政府不仅不为难外地人,还给私人经济和国有经济一样的资源和支持。
2020年,陈文彪遇到资金困难,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银行仅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就为他贷了200万元,应对了他的当下之急;
据一位叫朱建红的描述,2021年,他的快递公司因用人不当,损失了2000多万元,当自己在低谷徘徊之际,当地政府提供了超过自己想象的支持。
他原本担心,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外地人可能打不赢官司,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相关部门了解真实情况后,依法处理,并帮助他的公司渡过难关。
2022年,有关部门还将一名税务局三级调研员派驻到他的公司提供驻企服务,方便他第一时间能够咨询到税收问题。
临沂的态度就是管好该管的,以“服务”为核心,市场能解决的就放手支持,市场不能解决的,政府就补位提供支持。
同时也道出一个真相,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当地部门的支撑。
临沂的发展证明,最先进的智慧,永远服务于最朴素的生存。
从推车送军粮的老支前,到开TIR卡车的司机;从纳鞋底的红嫂,到产业园的女工;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那句沂蒙山的誓言:
“只要路在脚下,就能把家国扛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