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今年上半年物流运行数据。上半年,社会物流总额保持稳定增长,需求结构持续优化,我国物流行业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发展态势。
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即物流运行中的实物商品价值总和为171.3万亿元,同比增长5.6%。上半年社会物流总额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0.3个百分点,反映出物流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依然较强。
上半年,工业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5.8%,对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85%,为工业经济稳定和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兴产业物流需求展现出强劲增长动能。装备制造业物流需求同比增长10.9%,高技术制造业物流需求同比增长9.7%,成为拉动物流需求的重要增长点。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生产相关的物流实物量同比增长均超过20%。
随着高水平对外开放、外贸多元化持续推进,叠加扩内需政策持续发力,二季度进口物流降幅有所收窄。大宗商品原油和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物流实物量有所恢复。集成电路进口同比增长8.9%,增速比1—5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
从消费物流来看,上半年,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动下,消费市场趋于活跃。上半年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6.1%,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 刘宇航:今年以来,整个消费的需求增长是比较显著的。特别是从物流需求来看,围绕着以旧换新的居民消费电子产品类的,还有旅游和出行消费相关的消费品物流需求的增长,保持比较明显增速。
另外,上半年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同时在汽车、家用电器等领域逐步形成联动态势。汽车、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家用洗衣机等产品物流实物量实现较快增长,增速均超过10%。
物流供给升级 各领域协同支撑经济增长
从物流供给规模看,上半年,在产业提质升级的强劲驱动下,多数细分领域运行态势良好,物流供给规模与结构同步升级,进一步支撑经济增长。
今年上半年,物流业总收入6.9万亿元,同比增长5.0%。上半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月度均值为50.5%,比一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物流行业景气水平整体良好,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各领域相互协同,不断优化供给。
铁路货运供给质效多维升级。上半年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9.8亿吨,日均装车18.24万车,同比分别增长3.0%、4.0%,货运量实现稳步提升。跨境物流通道效能不断提升,加快推动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上半年,中欧班列稳定开行9310列;中亚班列开行7349列,同比增长24.7%,中老铁路发送跨境货物302.9万吨,同比增长9%。
航空物流方面,国际通道、产业升级对航空物流的升级拉动效应日趋显著。上半年国际货邮运输量203.7万吨,同比增幅达23.4%,国际业务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水平。上半年新增117条国际货运航线,同比增长58.1%,周均增开233班货运航班,为运输规模扩张提供有力保障。从产业结构看,跨境电商、电子产品、汽车配件、机械设备等高附加值货物及生鲜农产品构成核心运输品类,反映出运输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
电商快递物流供给精准对接消费变革需求。上半年,邮政快递物流业收入超过7200亿元,增长9.9%。面对消费者对品质和时效的高要求,企业通过增设集运中心、布设前置仓、开通高铁专线等提升网络能力,实现“小时达”“当日达”服务。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 刘宇航:围绕着电商平台这种小批量、多频次快速需求的物流的供给能力是加强的。从电商物流指数来看,物流的履约率、时效率指数都是处在历史比较高的一个位置。今年上半年,物流服务的这种供给能力,能够有效地满足我们居民对于消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