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申通公告,已完成对丹鸟物流的收购交割及工商登记手续。至此,申通成为拥有加盟、直营双网络的快递物流集团。
11月4日,申通总裁王文彬向丹鸟发布全员信,表示此次融合是顺应行业高质量发展和公司“体验领先”战略的必然选择,标志着双方从“一起合作”到“血脉相融”的深度协同。
丹鸟(菜鸟速递)一线员工,一夜之间自动转入申通系统,在阿里行权申通大限将至的背景下,接下来与申通如何融合,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亿豹网获悉,运营初期菜鸟速递前端仍将保持独立,而中后台与申通融合运行,未来两网将深度融合。
正如王文彬在信中提到:“变化并无好坏,机遇挑战并存。申通与丹鸟同学要直面变化、拥抱变化,以发展眼光和未来视角聚焦业务,共同创造此次融合的长期价值。”
增加业务量来源
丹鸟物流成立于2009年,统领菜鸟旗下多家落地配公司,专注于天猫超市等阿里平台配送业务。2022年8月,丹鸟改名为菜鸟直送;2023年6月,又升级为自营快递品牌菜鸟速递。

申通此前在收购公告中表示,菜鸟速递已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较为成熟的品质网络,提供业内领先的半日达、次晨达、送货上门等履约服务。过去一年,丹鸟物流营业收入124亿元,净利润2012万元。2025年前四个月收入29.65亿元,净亏损2.34亿元。
对于亏损的原因,申通提到,丹鸟起网时间较短,业务量尚在爬坡增长阶段,前期投入及相关成本、费用未能显著摊薄,导致规模效应未能充分发挥,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亿豹网发现,至于3.62亿元的收购价格,双方心照不宣。数据显示,彼时丹鸟物流日均业务量在400万单以上,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正如申通在公告中指出,本次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不涉及关联交易,丹鸟物流及其下属控股子公司将纳入申通快递的合并报表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商退货等逆向物流场景中,丹鸟物流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也就是菜鸟裹裹与淘天平台的退货业务,接下来申通无疑将获取其中更多的订单。
相比内卷的发货业务,在大客户愈发稀少的情况下,快递企业不断掀起散户争夺战,这些电商平台的退货业务,就被认为是最大的散单业务量来源。价格相对较高的这些散单,一方面可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有助于保障末端稳定。
申通也表示,通过本次交易,公司战略性地切入高端市场,抓住在区域配送、即时零售等新兴商业场景的机会,丰富公司业务产品矩阵,并提升业务和收入规模。

王文彬也给丹鸟员工吃了一颗定心丸,他说,申通是民营快递第一家和行业领军企业,近年来保持着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更大的业务规模、深厚的行业积淀、丰富的运营经验和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将为丹鸟业务和每一位同学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阿里行权大限将至
申通收购丹鸟的时机,距离阿里系行权申通的大限不远。根据双方签署的《购股权协议》,约定12月27日前,阿里如若行权,对申通的持股比例将增至46%,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双方约定行权价格为16.5元/股,合计行权价格为53亿元,届时申通实控人将变更为阿里系。
亿豹网了解到,2025年以来,申通股价已累计上涨超50%,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提升,前三季度净利润7.56亿元,同比增长15.81%。在此情况下,阿里是否行权,一个月后很快就会揭晓答案。
此次出售丹鸟,也是阿里调整战略重心的动作之一。近年来,阿里确立“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聚焦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商等领域,有序剥离与核心战略关联度较低的业务,比如出售高鑫零售、银泰等非核心资产。

自阿里撤回菜鸟IPO申请后,菜鸟的战略定位日益清晰,将更专注国际物流和科技领域,包括全球供应链、跨境物流和物流园区等核心板块。丹鸟在菜鸟业务中占比相对不大,剥离此项业务有助于菜鸟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
刨除与阿里系的关联之外,申通近两年追赶势头正猛。此次收购丹鸟,申通表示,双方可在多个环节开展资源整合,逐步优化成本费用,释放协同价值,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整体盈利。
在今年的申通客户开放日上,王文彬公开承诺,三年内申通快递的体验必须做到第一,并表示“这是信心,也是我们的决心”。在通达系你追我赶的争夺中,丹鸟能否为申通“体验第一”增加筹码,仍有待于市场的检验。
                        
                        
                        